優化兒童照護
優化兒童醫療照護
-
守護孕婦與新生兒
-
高危險妊娠責任醫院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全球每日約有810名婦女死於可預防的懷孕與分娩相關併發症、約有6,700名新生兒死亡,而在少子化、高齡化的臺灣,「維護孕產兒安全」乃是醫院重要的工作目標之一。成大醫院長年擔任緊急醫療能力分級之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同時也是周產期緊急醫療網高危險妊娠責任醫院,每年院內生產數約占全臺南市總和的6%,服務的孕產婦以高危險妊娠居多,近5年高危險妊娠占了64~73%、緊急高危險妊娠占5~7%。本院婦產部母體胎兒醫學科與小兒部新生兒科的醫護同仁,透過定期召開周產期團隊會議,共同討論與學習高危險妊娠孕產婦及新生兒的醫療處置及照護流程,10多年來焚膏繼晷的努力,已成為高危險妊娠孕產婦及新生兒(含早產兒)安定的靠山,並分享經驗予其他婦兒科醫療院所,共同提升孕產兒照護品質。本院對於緊急高危險妊娠孕產婦之迅速處置,具卓越能力,借鏡外傷科團隊的經驗建立「產後大出血轉診制度」,在收到外院轉診通知時,檢傷處即啟動PPH群呼包含婦產部、急診部、麻醉部、血庫、開刀房、影像醫學部及加護病房醫師或值班同仁至急診預備,以即時啟動跨團隊處理病人危急狀況,並由急診醫師維持病人生命徵象,到院60分鐘內由婦產科專科醫師診治、能於夜間及假日處置緊急高危險妊娠孕產婦、且能於夜間執行高危險妊娠孕產婦緊急分娩及剖腹產手術。另外,隨著醫療科技進步,達文西機械手臂也已應用於本院婦產科,尤其是骨盆腔深解剖構造之手術,搭配先進手術操作平台及高端影像解析,能發揮更優於腹腔鏡的穩定度及靈活度,幫助手術能夠更臻圓滿。
-
早產兒加護
我國每年新生兒人數不斷下探,但因為產婦高齡化等眾多因素,早產兒比率不減反增,本院小兒部新生兒科近四年照顧超過700名出生體重小於2,500公克的早產兒,平均每年有170-180位早產兒誕生,其中一半的寶寶體重低於1,500公克,且因全身器官尚未完全成熟,常見呼吸窘迫、體溫不穩、水分流失等併發症,更需要特別細心的照護。本院透過新生兒加護病房及產房護理師通力合作,改善新生兒處理台之加溫設備、事先溫熱生產包、改善生產後新生兒照護流程,已有效降低早產兒出生後1小時內低體溫之發生率,獲得2017年國家醫療品質獎(NHQA)主題類主題改善菁英組佳作,並於2021年在台灣新生兒醫療照護網大會中,得到醫學中心評比最低死亡率與罹病率的績優表現。隨著科技進步,目前全球可救治的早產兒最小週數已經降至22週,而本院繼2019年曾照護23週的極低娠妊週數、出生體重421克的早產兒至順利出院,2022年又接生一位娠妊23週、體重僅351克的早產兒,經產科與兒科團隊近200日的悉心照顧,體重成長10倍、達3,700多克,已於2023年初順利出院,並繼續在門診追蹤,由成大醫院早產兒追蹤團隊守護到5足歲。值得一提的是,早產兒出生2週至2個月期間,最好能餵食母乳以預防危險且致命的壞死性腸炎,但並非所有早產兒的母親,產後都能提供足量的母乳哺育自己的孩子,因此,2017年成大醫院在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補助下成立臺灣第二座的母乳庫-南區母乳庫,肩負起守護南臺灣及東臺灣新生兒(含早產兒)之責任,至今已服務數千人次,2021年以「最愛是乳、珍如親母」為題,獲得生策中心醫院社區服務組SNQ國家品質標章,2022年起持續研發利用捐乳生產母乳粉,支援領用冷凍捐乳有困難的家庭。
-
兒童醫療及整合服務
-
兒童醫療研究
小兒部自1988年創院時即成立,迭次擴充人員及設備,在醫療服務、教學實習及學術研究方面已深獲各界的肯定,與世界卓越的醫療單位合作進行醫療研究,著重於兒童疾病深入的認識和探討,並自許「讓兒童的健康預後能獲得保障並提升生活品質」為研究使命,促進臨床與基礎研究緊密的結合。現已有新生兒腦神經團隊、遺傳基因罕見疾病團隊、氣喘免疫團隊、腸病毒團隊、腎臟與透析團隊、癌症骨髓移植團隊、心導管與葉克膜團隊、肝膽腸胃與內視鏡團隊、與早產兒照護團隊等研究團隊。胎兒的主動脈和肺動脈間有一條「動脈導管」相通,一般足月嬰兒出生後2-3天內會自行關閉;若沒有關閉而形成「開放性動脈導管」,將致肺水腫、肺出血、心臟衰竭而有生命危險,而早產兒出生週數越小、體重越輕,開放性動脈導管的發生率更高,平均高達30-40%。「微創心導管關閉術」對3公斤以上較大嬰兒是很普遍的介入治療,極低體重的早產兒則因血管很細,加上體溫容易失溫,難度非常高,但成大醫院小兒科團隊具有信心積極處理各種開放性動脈導管導致的呼吸症狀,曾照護1位懷孕週數26+3、出生體重766公克的早產兒,進行心導管手術後2天便可移除呼吸器;另有一例是出生體重僅462公克、懷孕週數22+4的小男嬰,也順利使用心導管手術治療成功,是已知文獻中體重最低記錄。成大醫院團隊已於SCI期刊發表4篇相關論文,除了病歷回顧及經驗分享,還有使用獨特的臍帶介入治療早產兒的開放性動脈導管、比較心導管手術或手術結紮的早產兒術後呼吸軌跡;2023年則在美國兒童胸腔學會雜誌(Pediatric Pulmonology)發表論文,探討出院時氣管肺發育不良症與何種治療方式關聯性較高。團隊也多次受邀在國際會議或線上會議演講,並與世界頂級團隊交流及共同合著論文,發表臺灣的成果。
-
兒童發展與保護
本院早於1997年即接受行政院衛生署之委託,擔任「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之示範醫院,針對零至六歲發展遲緩高危險群嬰幼兒及疑似發展遲緩的兒童,鑑定其發展遲緩的種類與程度、擬定個別治療目標、轉介至適當的安置機構治療、,對於治療中的兒童,定期追蹤評估,並支援其他醫院之特殊檢查,協助發展遲緩兒童早日回歸社會主流,落實醫療服務之『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精神。2018年響應行政院「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成立「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積極和臺南市政府社會局、家防中心、臺灣臺南地方法院、地方檢察署等社政、司法單位合作,每當有重大兒虐案件發生時,即會啟動聯繫會議,共同討論後續的處預計畫,並協助兒少保護的傷勢辨識及評估,或受虐兒少的身心復原。本院每年均辦理10多場相關主題教育訓練及研討會,將合作延伸到民間社福團體,和家扶基金會合辦428兒童保護日宣導活動。亦開辦「脆弱家庭兒少到宅評估計畫」,針對臺南市社會福利服務中心服務的家庭,經社工評估家中有多重需求的兒童,協助轉介由成大醫院兒保整合中心安排醫療小組到宅訪視,如發現兒童有健康、醫療、發展遲緩、照顧等問題,協助提供諮詢與轉介服務,藉由儘早發現並介入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