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標管理
品質指標管理
-
品質指標推動歷程
本院自1988年成立醫療品質審議委員會以來,持續精進相關工作,於2004年設立品質管理中心、2006年設立病人安全委員會,積極推動品質與安全文化。透過員工教育訓練及根本原因分析,深化全院同仁的品質與病安意識,並於2010年榮獲國家品質獎肯定。自2011年起推動組織再造,強化品質管理機制,整合醫療品質審議委員會與病人安全委員會為「醫療品質暨病人安全委員會」。2019年導入精實管理與智慧系統,持續優化流程、提升醫療效能。
-
品貿指標持續性改善機制
為強化醫院內持續進行品質改善的風氣,各臨床專責單位分別設有「指標提報人」和「指標負責人」的角色。由指標提報人負責收集提報指標數據,並提供資料分析,擔任與品質中心聯繫之窗口;指標負責人由醫師擔任,其職責包括規劃與協調指標分析與改善工作,加強督導指標監控的責任。品質中心統一管理全院指標,建置即時分析與預警功能的資訊系統,提升品質監控效率與應變能力,從而建立起良好的品質改善文化。為進一步強化持續品質改善的風氣,品質中心亦推動「由上至下」與「由下至上」的雙向品質文化,以實現永續的精進。除日常指標需要跨團隊的檢討合作機制外,品質中心導入「品管顧問醫師制度」。,邀請具有臨床品質推動經驗的醫師擔任品管顧問,當指標出現異常或警訊時,將於醫療品質指標工作小組報告,並由品管顧問醫師共同進行策略性檢討,以確保品質得到全面性的改善。
本院依據醫品病安年度計畫及本院宗旨之一「提供完善之診療服務」、策略目標「提供全人的優質醫療」及「落實病人安全及便利就醫」,監測各項臨床照護指標,類別包含臺灣臨床成效指標(TCPI)、持續性監測指標(QIP)、全院性共通指標及科部自訂指標(含病人安全年度目標指標)等,至2024年共計828項醫療品質及病人安全指標。
-
指標 E 化管理平台
為提升指標管理效率、數據準確性、自動化數據收集、資料可及性及即時性,建置「指標管理E化平台」,以實現監測、檢討、改善和成效的即時分析。平台整合門診、急診和住院系統,平台將過去的人工輸入方式轉變為由醫療資訊系統自動匯入數據。更結合商業智慧(Business Intelligence, BI)系統,提供即時查詢圖表和資料鑽取功能。透過視覺化介面,指標管理者能更輕鬆地判讀指標趨勢變化,並將資訊應用於策略制定過程中。此外,建置指標疾病收案系統,整合門診、急診、住院系統,架構指標資訊平台,將個案基本資料、藥物、處置治療、護理指導和出院追蹤管理等資訊匯入系統。系統協助醫師和個案管理師掌握個案照護進度,並針對疾病應執行的處置、檢驗和藥物時效提供即時檢核與提示。系統資料會自動匯入指標平台,實現即時查閱指標表現,使品質指標的監測與管理及時反映實際狀況。
成大醫院品質指標資訊化平台
品質指標監測系統供全院指標收集團隊使用,指引同仁依循與驅動全面醫療品質提升,其中架構指標監測系統供各部門將團隊品質指標日常化管理,管理系統彙整功能如燈號判別、改善紀錄、趨勢圖及管制圖等。聚集品質指標改善流程系列功能,有指標自動化收集、指標歷程紀錄、指標趨勢、同儕比較、統計分析及檢討改善等品質管理,以互動式視覺圖像效果輔助指標數據統計分析,提供使用者短時間內找到需要的關鍵分析及數據,數據具即時性有下鑽、圖表及分析等互動性功能,將原始個案資料自動化集成各品質指標收案數據,輔助各疾病別醫療團隊參酌結構、過程以及結果面指標表現,使用者僅需點選項目,指標系統即能隨著需求而彈性變動,如年度、月份及科部等依指標特性擁有不同維度分析,透過視覺圖像效果分析圖表呈現,協助使用者更快速、便利掌握品質指標表現。當品質指標當表現不符合閾值或劣於醫學中心同儕,團隊須於品質中心管理之醫療指標工作小組或科部品質會議檢討,並透過系統提供的分析功能擬定改善策略,以強化指標管理成效。
-
品質指標管理效益
本院深信,全面品質文化需從每位員工的日常實踐紮根。除持續監測指標與激發改善行動外,亦落實檢討與獎勵機制,促使品質管理落實於各單位日常流程中,進而推動醫療照護品質的永續精進。本院以「運用品質指標管理推動持續性品質改善」及「院際共享 攜手成長」兩案,榮獲台灣健康照護品質管理競賽銀獎與金獎肯定,展現品質文化的深耕成果。
成大醫院運用指標管理參賽 |
成大醫院指標管理榮獲銀獎與金獎 |